WHY-IS-HOW
Table of Contents
不断优化how #
我们每天都有不同的任务需要去完成,把任务分解成更小的模块就能发现:绝大部分模块是重复性的,很少一部分模块是未遇到过的。
对于重复性模块,我们需要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对于这个方法论,我们需要不断尝试、总结、反思、优化,这样就能够大大提升效率和质量。
对于非重复性模块,则是一个认知新事物的过程,每种事物都有不同的认知方式,但大体上都需要先掌握其基本要素,然后再从整体上串联、完善。
先why,再how #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高度分工的社会,大部分人只掌握了某种垂直领域的知识,并形成了自己认知-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但这有个问题:
对于一个拿着锤子的人来说,看任何东西都像钉子——芒格
以我的职业——软件开发工程师举例:
- 产品经理构造出产品原型、文档,然后开产品评审(工程师会参与)。
- 工程师按照产品逻辑构建自己的服务、代码。
- 产品经理优化逻辑。
- 工程师按照优化逻辑修改服务、代码。
- 重复3、4。
问题在于产品经理会经常修改其功能逻辑,然后交付给工程师修改代码。这是“合理”的,因为两者看事务的角度是不同的:
- 产品(指不懂开发的产品)只能看到外在的用户需求、功能交互。
- 开发(指不懂产品的开发)只能看到内在的服务关系、代码实现。
产品经理需要经常修改产品逻辑,是因为:
- 最开始忽略了某种场景
- 在开发过程中,工程师会告知产品经理哪些地方是不合理的(无法实现)
- 工程师误解了功能逻辑(沟通成本)
- 甲方提出新的需求
对于优化这个过程,工程师能够做到哪些呢?工程师往往思维更严谨(因为能够看到功能的底层实现),如果能够在开发之前就能提出:
- 是否忽略了某种场景
- 某些功能是不合理的(无法实现)
- 确认模糊的功能逻辑
就能够提高整个团队的效率。
这需要工程师具有产品思维。
这需要工程师在做代码开发之前(HOW),先从产品的角度做思考(WHY)。
提出why,思考is #
在提出为什么的时候,不妨先思考是什么。
在一个节目中,主持人问费曼:为什么磁铁会互相吸引、排斥。费曼的回答非常有意思,其大概意思为:
如果要从为什么的角度去思考,那就需要提供一个基本假设,于是又可以对于这个基本假设问为什么。比如说:
- 为什么磁铁会互相吸引、排斥?因为有磁力存在。
- 为什么磁铁会有磁力?我与屁股下的椅子为什么不互相排斥?因为磁铁中的电子都是沿同一个方向旋转。
- 为什么磁铁中的电子都是沿同一个方向旋转?
- ???
回答为什么需要知道提问者能够接受的基本假设是什么,如果不知道的话提问者就需要不断问为什么。
如果提问者问的是是什么,那么问题就会变得很准确,回答者不需要去思考提问者能够接受的基本假设是什么。
提出为什么,然后想是什么,最后想如何做也是构造理性系统的方法,能够打破传统思维的“不可能”。
马斯克拆解电动汽车电池构思:
- 为什么电动汽车的电池这么贵?
- 成本可以拆分为:原材料+电池组合工艺
- 原材料只占总成本的13.7%,因此成本取决于电池组合工艺。
- 与松下公司合作,采用新的电池管理程序。
- 之前的储能电池价格为600美元,有了特斯拉的超级电池工厂后降到了1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