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1. internet/

DDD实战-笔记篇

·9801 words·20 mins·

DDD实战 #

如何构建中台业务模型? #

1. 自顶向下的策略 #

这种策略是先做顶层设计,从最高领域逐级分解为中台,分别建立领域模型,根据业务属性分为通用中台或核心中台。领域建模过程主要基于业务现状,暂时不考虑系统现状。自顶向下的策略适用于全新的应用系统建设,或旧系统推倒重建的情况

2. 自底向上的策略 #

这种策略是基于业务和系统现状完成领域建模。首先分别完成系统所在业务域的领域建模;然后对齐业务域,找出具有同类或相似业务功能的领域模型,对比分析领域模型的差异,重组领域对象,重构领域模型。这个过程会沉淀公共和复用的业务能力,会将分散的业务模型整合。自底向上策略适用于遗留系统业务模型的演进式重构

第一步:锁定系统所在业务域,构建领域模型。 #

锁定系统所在的业务域,采用事件风暴,找出领域对象,构建聚合,划分限界上下文,建立领域模型。

可以看到有很多相似的模块

第二步:对齐业务域,构建中台业务模型 #

传统核心领域模型明显多于左侧的互联网电商。这个结论也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首先我们可以将传统核心的领域模型作为主领域模型,将互联网电商领域模型作为辅助模型来构建中台业务模型。然后再将互联网电商中重复的能力沉淀到传统核心的领域模型中,只保留自己的个性能力,比如订单。中台业务建模时,既要关注领域模型的完备性,也要关注不同渠道敏捷响应市场的要求。

我们从互联网电商和传统核心的领域模型中,归纳并分离出能覆盖两个域的所有业务子域。通过分析,我们找到了用户、客户、承保、收付和订单五个业务域,它们是可以用于领域模型对比分析的基准域。

构建多业务域的中台业务模型的过程,就是找出同一业务域内所有同类业务的领域模型,对比分析域内领域模型和聚合的差异和共同点,打破原有的模型,完成新的中台业务模型重组或归并的过程。

重构后

构建中台模型的要点 #

分域建模型,找准基准域,划定上下文,聚合重归类

第三步:中台归类,根据领域模型设计微服务。 #

完成中台业务建模后,我们就有了下面这张图。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总共构建了多少个中台,中台下面有哪些领域模型,哪些中台是通用中台,哪些中台是核心中台,中台的基本信息等等,都一目了然。你根据中台下的领域模型就可以设计微服务了。

重构过程中的领域对象 #

部分领域对象可能会根据新的业务要求,从原来的聚合中分离,重组到其它聚合。新领域模型的领域对象,比如实体、领域服务等,在重组后可能还会根据新的业务场景和需求进行代码重构。

事件风暴需要准备些什么 #

1. 事件风暴的参与者 #

除了领域专家,事件风暴的其他参与者可以是 DDD 专家、架构师、产品经理、项目经理、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等项目团队成员。

领域建模是统一团队语言的过程,因此项目团队应尽早地参与到领域建模中,这样才能高效建立起团队的通用语言。

2. 事件风暴要准备的材料 #

事件风暴参与者会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写在即时贴上,并将贴纸贴在墙上的合适位置,我们戏称这个过程是“刷墙”。所以即时贴和水笔是必备材料,另外,你还可以准备一些胶带或者磁扣,以便贴纸随时能更换位置。

值得提醒一下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用不同颜色的贴纸区分领域行为。如下图,我们可以用蓝色表示命令,用绿色表示实体,橙色表示领域事件,黄色表示补充信息等。补充信息主要用来说明注意事项,比如外部依赖等。颜色并不固定,这只是我的习惯,团队内统一才是重点。

3. 事件风暴的场地 #

只需要一堵足够长的墙和足够大的空间就可以了。墙是用来贴纸的,大空间可以让人四处走动,方便合作。撤掉会议桌和椅子的事件风暴,你会发现参与者们的效率更高。

4. 事件风暴分析的关注点 #

在领域建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这类业务的语言和行为。比如某些业务动作或行为(事件)是否会触发下一个业务动作,这个动作(事件)的输入和输出是什么?是谁(实体)发出的什么动作(命令),触发了这个动作(事件)…我们可以从这些暗藏的词汇中,分析出领域模型中的事件、命令和实体等领域对象。

如何用事件风暴构建领域模型 #

1. 产品愿景 #

产品愿景的主要目的是对产品顶层价值的设计,使产品目标用户、核心价值、差异化竞争点等信息达成一致,避免产品偏离方向。

在建模之前,项目团队要思考这样两点:

  • 用户中台到底能够做什么?
  • 它的业务范围、目标用户、核心价值和愿景,与其它同类产品的差异和优势在哪里?

2. 业务场景分析 #

场景分析是从用户视角出发的,根据业务流程或用户旅程,采用用例和场景分析,探索领域中的典型场景,找出领域事件、实体和命令等领域对象,支撑领域建模。事件风暴参与者要尽可能地遍历所有业务细节,充分发表意见,不要遗漏业务要点。

场景分析时会产生很多的命令和领域事件。我用蓝色来表示命令,用橙色表示领域事件,用黄色表示补充信息,比如用户信息数据来源于 HR 系统的说明。

3. 领域建模 #

领域建模时,我们会根据场景分析过程中产生的领域对象,比如命令、事件等之间关系,找出产生命令的实体,分析实体之间的依赖关系组成聚合,为聚合划定限界上下文,建立领域模型以及模型之间的依赖。领域模型利用限界上下文向上可以指导微服务设计,通过聚合向下可以指导聚合根、实体和值对象的设计

第一步:从命令和事件中提取产生这些行为的实体。用绿色贴纸表示实体。通过分析用户中台的命令和事件等行为数据,提取了产生这些行为的用户、账户、认证票据、系统、菜单、岗位和用户日志七个实体。

第二步:根据聚合根的管理性质从七个实体中找出聚合根,比如,用户管理用户相关实体以及值对象,系统可以管理与系统相关的菜单等实体等,可以找出用户和系统等聚合根。然后根据业务依赖和业务内聚原则,将聚合根以及它关联的实体和值对象组合为聚合,比如系统和菜单实体可以组合为“系统功能”聚合。按照上述方法,用户中台就有了系统功能、岗位、用户信息、用户日志、账户和认证票据六个聚合。

第三步:划定限界上下文,根据上下文语义将聚合归类。根据用户域的上下文语境,用户基本信息和用户日志信息这两个聚合共同构成用户信息域,分别管理用户基本信息、用户登录和操作日志。认证票据和账户这两个聚合共同构成认证域,分别实现不同方式的登录和认证。系统功能和岗位这两个聚合共同构成权限域,分别实现系统和菜单管理以及系统的岗位配置。根据业务边界,我们可以将用户中台划分为三个限界上下文:用户信息、认证和权限。

4. 微服务拆分与设计 #

原则上一个领域模型就可以设计为一个微服务,但由于领域建模时只考虑了业务因素,没有考虑微服务落地时的技术、团队以及运行环境等非业务因素,因此在微服务拆分与设计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领域模型作为拆分微服务的唯一标准,它只能作为微服务拆分的一个重要依据。

微服务的设计还需要考虑服务的粒度、分层、边界划分、依赖关系和集成关系。除了考虑业务职责单一外,我们还需要考虑将敏态与稳态业务的分离、非功能性需求(如弹性伸缩要求、安全性等要求)、团队组织和沟通效率、软件包大小以及技术异构等非业务因素。

代码模型 #

没有一个统一的代码模型。

微服务目录架构 #

按照 DDD 分层架构的分层职责来定义,分别为用户接口层、应用层、领域层和基础层。

  • interfaces

    它主要存放用户接口层与前端交互、展现数据相关的代码。前端应用通过这一层的接口,向应用服务获取展现所需的数据。这一层主要用来处理用户发送的 Restful 请求,解析用户输入的配置文件,并将数据传递给 Application 层。数据的组装、数据传输格式以及 Facade 接口等代码都会放在这一层目录里。

    • assembler: 实现 DTO 与领域对象之间的相互转换和数据交换。一般来说 Assembler 与 DTO 总是一同出现。
    • Dto: 它是数据传输的载体,内部不存在任何业务逻辑,我们可以通过 DTO 把内部的领域对象与外界隔离。
    • Facade: 提供较粗粒度的调用接口,将用户请求委派给一个或多个应用服务进行处理。
  • application

    它主要存放应用层服务组合和编排相关的代码。应用服务向下基于微服务内的领域服务或外部微服务的应用服务完成服务的编排和组合,向上为用户接口层提供各种应用数据展现支持服务。应用服务和事件等代码会放在这一层目录里。

    • Event(事件):这层目录主要存放事件相关的代码。

      • publish: 主要存放事件发布相关代码

      • subscribe: 主要存放事件订阅相关代码

        虽然应用层和领域层都可以进行事件的发布和处理,但为了实现事件的统一管理,我建议你将微服务内所有事件的发布和订阅的处理都统一放到应用层,事件相关的核心业务逻辑实现放在领域层。通过应用层调用领域层服务,来实现完整的事件发布和订阅处理流程。

    • Service(应用服务):这层的服务是应用服务。应用服务会对多个领域服务或外部应用服务进行封装、编排和组合,对外提供粗粒度的服务。应用服务主要实现服务组合和编排,是一段独立的业务逻辑。你可以将所有应用服务放在一个应用服务类里,也可以把一个应用服务设计为一个应用服务类,以防应用服务类代码量过大。

  • domain

    它主要存放领域层核心业务逻辑相关的代码。领域层可以包含多个聚合代码包,它们共同实现领域模型的核心业务逻辑。聚合以及聚合内的实体、方法、领域服务和事件等代码会放在这一层目录里。

    • aggregateN:Domain是由一个或多个聚合包构成。

      根据实际项目的聚合名称命名,比如权限聚合。在聚合内定义聚合根、实体和值对象以及领域服务之间的关系和边界。聚合内实现高内聚的业务逻辑,它的代码可以独立拆分为微服务。

      • entity: 它存放聚合根、实体、值对象以及工厂模式(Factory)相关代码。实体类采用充血模型,同一实体相关的业务逻辑都在实体类代码中实现。跨实体的业务逻辑代码在领域服务中实现。

      • event: 它存放事件实体以及与事件活动相关的业务逻辑代码。

      • service: 领域服务。一个领域服务是多个实体组合出来的一段业务逻辑。你可以将聚合内所有领域服务都放在一个领域服务类中,你也可以把每一个领域服务设计为一个类。领域服务封装多个实体或方法后向上层提供应用服务调用。

      • repository: 仓储。存放所在聚合的查询或持久化领域对象的代码,通常包括仓储接口和仓储实现方法。为了方便聚合的拆分和组合,我们设定了一个原则:一个聚合对应一个仓储。

        按照 DDD 分层架构,仓储实现本应该属于基础层代码,但为了在微服务架构演进时,保证代码拆分和重组的便利性,我是把聚合仓储实现的代码放到了聚合包内。这样,如果需求或者设计发生变化导致聚合需要拆分或重组时,我们就可以将包括核心业务逻辑和仓储代码的聚合包整体迁移,轻松实现微服务架构演进。

  • infrastructure

    它主要存放基础资源服务相关的代码,为其它各层提供的通用技术能力、三方软件包、数据库服务、配置和基础资源服务的代码都会放在这一层目录里。

    • Config: 主要存放配置相关代码
    • 主要存放平台、开发框架、消息、数据库、缓存、文件、总线、网关、第三方类库、通用算法等基础代码,你可以为不同的资源类别建立不同的子目录。

总目录结构 #

领域对象的整理 #

整理事件风暴过程中产生的各个领域对象,比如:聚合、实体、命令和领域事件等内容,将这些领域对象和业务行为记录到下面的表格中。

从领域模型到微服务的设计 #

主要关注内容如下:

  • 分析微服务内有哪些服务?

  • 服务所在的分层?

  • 应用服务由哪些服务组合和编排完成?

  • 领域服务包括哪些实体的业务逻辑?

  • 采用充血模型的实体有哪些属性和方法?

  • 有哪些值对象?

  • 哪个实体是聚合根等?

  • 最后梳理出所有的领域对象和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我们会给每个领域对象设计对应的代码对象,定义它们所在的软件包和代码目录。

1. 设计实体 #

大多数情况下,领域模型的业务实体与微服务的数据库实体是一一对应的。某些领域模型的实体在微服务设计时,可能会被设计为多个数据实体,或者实体的某些属性被设计为值对象。

在分层架构里,实体采用充血模型,在实体类内实现实体的全部业务逻辑。这些不同的实体都有自己的方法和业务行为,比如地址实体有新增和修改地址的方法,银行账号实体有新增和修改银行账号的方法。

实体类放在领域层的 Entity 目录结构下。

2. 找出聚合根 #

聚合根是一种特殊的实体,它有自己的属性和方法。聚合根可以实现聚合之间的对象引用,还可以引用聚合内的所有实体。聚合根类放在代码模型的 Entity 目录结构下。聚合根有自己的实现方法,比如生成客户编码,新增和修改客户信息等方法。

3. 设计值对象 #

根据需要将某些实体的某些属性或属性集设计为值对象。值对象类放在代码模型的 Entity 目录结构下。在个人客户聚合中,客户拥有客户证件类型,它是以枚举值的形式存在,所以将它设计为值对象。

4. 设计领域事件 #

如果领域模型中领域事件会触发下一步的业务操作,我们就需要设计领域事件。首先确定领域事件发生在微服务内还是微服务之间。然后设计事件实体对象,事件的发布和订阅机制,以及事件的处理机制。判断是否需要引入事件总线或消息中间件。

领域事件实体和处理类放在领域层的 Event 目录结构下。领域事件的发布和订阅类我建议放在应用层的 Event 目录结构下。

5. 设计领域服务 #

如果一个业务动作或行为跨多个实体,我们就需要设计领域服务。领域服务通过对多个实体和实体方法进行组合,完成核心业务逻辑。你可以认为领域服务是位于实体方法之上和应用服务之下的一层业务逻辑。

个人客户聚合根这个实体创建个人客户信息的方法,被封装为创建个人客户信息领域服务。然后再被封装为创建个人客户信息应用服务,向前端应用暴露。

领域服务类放在领域层的 Service 目录结构下。

6. 设计仓储 #

每一个聚合都有一个仓储,仓储主要用来完成数据查询和持久化操作。仓储包括仓储的接口和仓储实现,通过依赖倒置实现应用业务逻辑与数据库资源逻辑的解耦。

仓储代码放在领域层的 Repository 目录结构下。

7. 设计应用层 #

应用服务会对多个领域服务进行组合和编排,暴露给用户接口层,供前端应用调用。

多个应用服务可能会对多个同样的领域服务重复进行同样业务逻辑的组合和编排。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你就需要分析是不是领域服务可以整合了

应用服务类放在应用层 Service 目录结构下。领域事件的发布和订阅类放在应用层 Event 目录结构下。

典型的领域模型 #

  • 层:定义领域对象位于分层架构中的哪一层,比如:接口层、应用层、领域层以及基础层等。
  • 领域对象:领域模型中领域对象的具体名称。
  • 领域类型:根据 DDD 知识体系定义的领域对象的类型,包括:限界上下文、聚合、聚合根、实体、值对象、领域事件、应用服务、领域服务和仓储服务等领域类型。
  • 依赖的领域对象:根据业务对象依赖或分层调用的依赖关系,建立的领域对象的依赖关系,比如:服务调用依赖、关联对象聚合等。
  • 包名:代码模型中的包名,对应领域对象所在的软件包。
  • 类名:代码模型中的类名,对应领域对象的类名。
  • 方法名:代码模型中的方法名,对应领域对象实现或操作的方法名。

服务的协作 #

1. 服务的类型 #

  • Facade 服务:位于用户接口层,包括接口和实现两部分。用于处理用户发送的 Restful 请求和解析用户输入的配置文件等,并将数据传递给应用层。或者在获取到应用层数据后,将 DO 组装成 DTO,将数据传输到前端应用。
  • 应用服务:位于应用层。用来表述应用和用户行为,负责服务的组合、编排和转发,负责处理业务用例的执行顺序以及结果拼装,对外提供粗粒度的服务。
  • 领域服务:位于领域层。领域服务封装核心的业务逻辑,实现需要多个实体协作的核心领域逻辑。它对多个实体或方法的业务逻辑进行组合或编排,或者在严格分层架构中对实体方法进行封装,以领域服务的方式供应用层调用。
  • 基础服务:位于基础层。提供基础资源服务(比如数据库、缓存等),实现各层的解耦,降低外部资源变化对业务应用逻辑的影响。基础服务主要为仓储服务,通过依赖倒置提供基础资源服务。领域服务和应用服务都可以调用仓储服务接口,通过仓储服务实现数据持久化。

2. 服务的调用 #

三类主要场景:微服务内跨层服务调用微服务之间服务调用领域事件驱动

微服务内跨层服务调用 #

  • 第一种是应用服务调用并组装领域服务。此时领域服务会组装实体和实体方法,实现核心领域逻辑。领域服务通过仓储服务获取持久化数据对象,完成实体数据初始化。
  • 第二种是应用服务直接调用仓储服务。这种方式主要针对像缓存、文件等类型的基础层数据访问。这类数据主要是查询操作,没有太多的领域逻辑,不经过领域层,不涉及数据库持久化对象。

微服务之间的服务调用 #

微服务之间的应用服务可以直接访问,也可以通过 API 网关访问。由于跨微服务操作,在进行数据新增和修改操作时,你需关注分布式事务,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领域事件驱动 #

领域事件驱动包括微服务内和微服务之间的事件。微服务内通过事件总线(EventBus)完成聚合之间的异步处理。微服务之间通过消息中间件完成。异步化的领域事件驱动机制是一种间接的服务访问方式。

当应用服务业务逻辑处理完成后,如果发生领域事件,可调用事件发布服务,完成事件发布。

当接收到订阅的主题数据时,事件订阅服务会调用事件处理领域服务,完成进一步的业务操作。

3. 服务的封装与组合 #

基础层 #

基础层的服务形态主要是仓储服务。仓储服务包括接口和实现两部分。仓储接口服务供应用层或者领域层服务调用,仓储实现服务,完成领域对象的持久化或数据初始化。

领域层 #

领域层实现核心业务逻辑,负责表达领域模型业务概念、业务状态和业务规则。主要的服务形态有实体方法和领域服务。

实体采用充血模型在实体类内部实现实体相关的所有业务逻辑,实现的形式是实体类中的方法。实体是微服务的原子业务逻辑单元。在设计时我们主要考虑实体自身的属性和业务行为,实现领域模型的核心基础能力。不必过多考虑外部操作和业务流程,这样才能保证领域模型的稳定性。

DDD 提倡富领域模型,尽量将业务逻辑归属到实体对象上,实在无法归属的部分则设计成领域服务。领域服务会对多个实体或实体方法进行组装和编排,实现跨多个实体的复杂核心业务逻辑。

应用层 #

应用层用来表述应用和用户行为,负责服务的组合、编排和转发,负责处理业务用例的执行顺序以及结果的拼装,负责不同聚合之间的服务和数据协调,负责微服务之间的事件发布和订阅。

应用层的主要服务形态有:应用服务、事件发布和订阅服务。

除了完成服务的组合和编排外,应用服务内还可以完成安全认证、权限校验、初步的数据校验和分布式事务控制等功能。

用户接口层 #

主要服务形态是 Facade 服务。

Facade 服务分为接口和实现两个部分。完成服务定向,DO 与 DTO 数据的转换和组装,实现前端与应用层数据的转换和交换。

4. 两种分层架构的服务依赖关系 #

松散分层架构的服务依赖 #

松散分层架构的服务依赖关系,无需逐级封装,可以快速暴露给上层。

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个是容易暴露领域层核心业务的实现逻辑;第二个是当实体方法或领域服务发生服务变更时,由于服务同时被多层服务调用和组合,不容易找出哪些上层服务调用和组合了它,不方便通知到所有的服务调用方。

严格分层架构的服务依赖 #

每一层服务只能向紧邻的上一层提供服务

通过封装可以避免将核心业务逻辑的实现暴露给外部,将实体和方法封装成领域服务,也可以避免在应用层沉淀过多的本该属于领域层的核心业务逻辑,避免应用层变得臃肿。还有就是当服务发生变更时,由于服务只被紧邻上层的服务调用和组合,你只需要逐级告知紧邻上层就可以了,服务可管理性比松散分层架构要好是一定的。

数据对象视图 #

  • 数据持久化对象 PO(Persistent Object),与数据库结构一一映射,是数据持久化过程中的数据载体。
  • 领域对象 DO(Domain Object),微服务运行时的实体,是核心业务的载体。
  • 数据传输对象 DTO(Data Transfer Object),用于前端与应用层或者微服务之间的数据组装和传输,是应用之间数据传输的载体。
  • 视图对象 VO(View Object),用于封装展示层指定页面或组件的数据。(即前端展示数据)

微前端 #

1. 微前端与前端主页面的集成 #

前端主页面是企业级的前端页面,微前端是业务单元的前端页面。微前端通过主页面的微前端加载器,利用页面路由和动态加载等技术,将特定业务单元的微前端页面动态加载到前端主页面,实现前端主页面与微前端页面的“拼图式”集成。

微前端完成开发、集成和部署后,在前端主页面完成微前端注册以及页面路由配置,即可实现动态加载微前端页面。

2. 微前端与微服务的集成 #

微前端与微服务独立开发,独立部署。在微前端注册到前端主页面前,微前端需要与微服务完成集成。它的集成方式与传统前后端分离的集成方式没有差异。微服务将服务发布到 API 网关,微前端调用发布在 API 网关中的服务,即完成业务单元内的前后端集成。

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单体前端模式,面临的问题 #

第一是前端页面开发和设计的复杂性。以录单前端为例,如果用一个前端页面来适配全险种,由于不同产品的前端页面要素不同,需要妥协并兼容所有产品界面的差异,这会增加前端开发的复杂度,也影响用户体验。而如果为每类产品开发不同的前端,前端项目团队需要在页面开发和设计上,投入巨大的工作量。

第二是前端与微服务集成的复杂性。在前端与微服务集成时,前端项目团队需要了解所有产品的 API 详细信息,完成前端与微服务的集成,还要根据主页面流程,实现不同产品的 API 服务路由。大量的 API 服务集成和服务路由,会增加系统集成的复杂度和出错的概率。

第三是前后端软件版本的协同发布。关联的应用多了以后,一旦某一个中台微服务的 API 服务出现重大调整,就需要协调所有受影响的应用同时完成版本发布,频繁的版本发布会影响不同产品的正常运营。

1. 微服务 #

微服务分为两类,一类是核心中台微服务,包括:投保微服务,实现核心出单业务逻辑;另一类是通用中台微服务,包括如:商品、订单、购物车和支付等微服务,实现通用共享业务逻辑。

2. 微前端 #

每个微服务都有自己的微前端页面,实现领域模型的微服务前端页面操作。核心中台投保微服务有出单微前端。订单、商品以及支付微服务都有自己的微前端页面。

3. 业务单元 #

微服务与微前端组合为一个业务单元。由一个中台团队完成业务单元的开发、集成、测试和部署,确保业务单元内页面操作和业务逻辑正确。比如:投保微服务和出单微前端组合为投保业务单元,独立完成保险产品从前端到后端的投保业务。

4. 前端主页面 #

前端主页面类似门户,包括页面导航以及部分通用的常驻主页面的共享页面,比如购物车。前端主页面和所有微前端应统一界面风格,符合统一的前端集成规范。按照正确的业务逻辑和规则,动态加载不同业务单元的微前端页面。前端主页面作为一个整体,协调核心和通用业务单元的微前端页面,完成业务操作和业务流程,提供全险种销售接触界面,包括商品目录、录单、购物车、订单、支付等操作。

5. 业务流程说明 #

  • 第 1 步:用户在前端主页面,从商品目录微前端页面,选择保险产品。
  • 第 2 步:前端主页面根据选择的产品,从主页面配置数据中,获取产品出单微前端路由地址。加载出单微前端页面,完成录单,投保微服务实现投保业务逻辑,在业务单元内生成投保单。
  • 第 3 步:加载购物车微前端,将投保单加入购物车。
  • 第 4 步:重复 1-3 步,生成多个投保单。
  • 第 5 步:从购物车微前端中选择多个投保单,加载订单微前端,生成订单。
  • 第 6 步:加载支付微前端,完成支付。
  • 第 7 步:在投保微服务中,将订单中的投保单生成保单。

价值与意义 #

  1. 前端集成简单:前端项目只需关注前端集成主页面与微前端的集成,实现模块化集成和拼图式的开发,降低前端集成的复杂度和成本。
  2. 项目职责专一:中台项目从数据库、中台微服务到微前端界面,端到端地完成领域逻辑功能开发,以业务组件的方式整体提供服务。在业务单元内,由团队自己完成前后端集成,可以降低开发和集成团队的沟通成本和集成复杂度。
  3. 隔离和依赖性:业务单元在代码、逻辑和物理边界都是隔离的,可降低应用之间的依赖性。出现问题时可快速定位和修复,问题可以控制在一个业务单元内。业务单元之间相互无影响。
  4. 降低沟通和测试成本:中台团队实现从微前端页面到中台微服务的业务单元逻辑,实现业务单元的开发、测试、集成和部署的全流程和全生命周期管理,降低前后端集成的测试和沟通成本。
  5. 更敏捷地发布:业务单元之间有很好的隔离性和依赖性低,业务单元的变化都可以被控制在业务单元内。项目团队可以独立按照自己的步调进行迭代开发,实现更快的发布周期。版本发布时不会影响其它业务单元的正常运行。
  6. 降低技术敏感性:前端项目关注前端主页面与微前端的集成。降低了前端项目团队对中台微服务技术的敏感性。中台项目团队可以更独立地尝试新技术和架构,实现架构的演进。
  7. 高度复用性:微前端和中台微服务都有高度的复用性。微前端可快速加载到多个 APP,还可以将一个微前端直接发布为 APP 或微信小程序,实现灵活的前端组合、复用和快速发布。

声明 #

该文章为整理的笔记,内容来自【欧创新】在极客时间开设的专栏【DDD实战课】。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前去学习。